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六一!50后,这50种游戏你玩过吗?

50后,这50种游戏你玩过吗?

回首往事,

您可还记得童年时那些单纯又美好的时光?

回忆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些童年时玩过的游戏,您都还记得么?

今天为您列举了50种儿时玩过的游戏,

它们承载着我们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1、滚雪球,堆雪人

堆雪人是下雪天才能享受的一项有趣的游戏。当然雪必须要下得够大,才能积累足够的雪球,气温要够低,才能使积雪不会迅速融化。将洁白的雪堆,制成一个人形的艺术品,不仅供于观赏,还能训练手艺、锻炼身体。

2、打雪仗

这是一个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游戏,这是一个浪漫的游戏,总之这个游戏就是让人忍不住心动。那就是——打雪仗!小的时候下雪的冬天的校园,课间时间就是打雪仗的时间。操场、走廊是大大的混战战场,就是那些窝在教室里的同学也难免不受到雪球的攻击。

3、滑冰车

过去传统的滑冰车是大一点的孩子们自己的杰作,滑冰车基本上是几块木板钉在一起,下面有的绑上铁丝、好一点的按两块角铁。孩子们有的在滑冰车上盘腿坐着、有的跪在上面奋力滑行。而对小编我来说那是童年最大的乐趣,现在最美好的回忆。

4、挤油渣

那时的教室都没有取暖设备,冬季课间短短的十分钟要取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挤油渣”了。此时,一群人常常紧靠着墙根站好,从两头往中间挤,如被挤出去就算被淘汰。大家虽说被挤得气喘吁吁、脸红脖子粗,但仍兴高彩烈,因为此时浑身发热甚至滿头大汗,这游戏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5、挑棍

冬天小手冻得红红的还发抖

把所有挑棍抓在手中,垂直与桌上,放手。棒棒撒开后,然后将挑棍一根根地挑起来收回,但不能动到或碰到别的小棒。冬天小手冻得红红手一发抖一失手者,换另一玩家提取。谁挑回的小棍越多,收集的分数越高,谁就是赢家。

6、编花

姑娘家最喜欢编花篮了,编花篮最好是四个人参加,A曲弯向后抬起一条腿,把脚架在B的手上,C也如势抬起一条腿,将脚架在A的膝弯处,D则将脚架在C的膝弯处,B再将自己的脚腕架在D的膝弯处,并将手擎的A的脚小心架到自己的膝弯上,然后将各自的右手搭在前一人的右肩上,左手则叉在自己腰间,如此一个错落有致的花篮就编好了。

7、踢毽儿

这毽子商店有卖的,也可以找来鸡毛、铜钱自己做。踢的方式分为较简单的单式踢毽和较复杂的花式踢毽。单式踢毽主要比的是谁踢的次数多、时间长,花式踢毽比的则是谁踢的花样多、难度大,还可以多人共踢一个毽子。如果踢的人技术高超,踢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观众看了常常会高声喝彩!

8、滚铁环(轱辘圈)

用铁丝做一个圈,然后再做一个长柄的铁钩子,推着这个铁丝圈滚着走。滚铁环曾是男孩子们的挚爱,每个人的小铁圈如果放在现在,犹如带着滑板上学一样帅气加潇洒。那时马路上车少,在路上滚铁环安全几乎不成问题。

9、弹弓枪、弹弓

男孩子都有玩过弹弓(枪),这种弹弓打人可狠,弹出去的子弹力量很大,当时都用纸来叠子弹的,叠出来的子弹折一下。挂在橡皮筋的机关上,扳机一勾或直的皮筋一撒手,子弹啪的飞出去。要是用个石头什么的当子弹,恐怕会打出人命有的弹弓是几根树杈随意捆绑的,无论是什么材质,它所承载的,都是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

10、拔河

拔河,是大众竞技运动游戏,学校会经常组织拔河与跳大绳的比赛,总会让人热血沸腾,欢笑无穷。

11、抽陀螺

别看现在仍在抽陀螺的大多是老年人,当年抽陀螺的可全是小孩哦。抽陀螺也可以进行比赛,即双方各自将自己的陀螺抽向对方的陀螺,如将对方的陀螺撞倒即获胜。当年我们挥舞绳鞭抽起陀螺,听见鞭声“叭叭”直响,看见陀螺“嗡嗡”旋转,心中的那个高兴劲就甭提啦!

12、抓沙包

玩法:把一个沙包高高扔起,在沙包落下之前把桌上的若干个沙包抓到手里,然后用同一只手接住落下来的沙包。好处:沙包锻炼孩子们的小肌肉,能训练手眼的协调以及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沙包对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益处。

13、下军棋

小时候四人在棋盘上分占四角,分为两方,相对的两家联合与另外两家对抗,互相配合战斗;两人游戏时,则分占棋盘的上下两角,相互作战。军棋分三种下法,一种是暗棋(棋子立起),两人对决,需要裁判;一种是明棋;一种是翻棋(字朝下摆)。

14、折纸飞机

通常撕书撕作业本叠起来在教室飞来飞去,叠纸飞机还是有技术含量的,叠的不好,头重了,就是栽头飞机了。小时候折完飞机,在机头哈口气便向天空划去。

15、东南西北

先将白纸按一定的方法折好,然后在看得见的四个外侧面分别写上“东、南、西、北”四个字,而看不见的内侧八个面则分别写上反面或正面的字句,例如“傻瓜”或“好儿童”等等。先让对方悬着看得见的外侧某一方位,然后再打开所选方位看不见的内侧,对方究竟是“傻瓜”或“好儿童”呢……答案马上就揭晓啦!此游戏虽简单,但因揭晓的答案不好预测,玩耍时也充满了欢笑和乐趣。

16、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不要告诉他。只要响起这首儿歌,记忆里的场景总会清晰出现”:……丢手绢的人围着圈儿跑,偷偷把手绢儿放……如果被丢者发现后,可手执手绢追赶,丢手绢者被赶上则认输,罚出节目。如果被丢者没察觉,丢手绢者跑一圈回到其背后,被丢手绢者认输,前者坐其位子,被丢者不仅罚出节目,还要担任丢手绢者。

17、吹泡泡

小时候也不用花钱买,都是自己动手做,准备好洗衣粉用热水融化,融化开了装在小瓶里,找个麦秸杆子,拿着直接就吹出泡泡了。

18、跳皮筋

那时候的女孩子很爱跳橡皮筋。拉皮筋的将皮筋由脚裸、膝盖、大腿、腰、腋、肩、头顶逐步升高,跳皮筋的则按固定的旋律跳跃,完成规定动作后即可升级。如半途失误或脚没够到皮筋,则角色转换变为拉皮筋,改由另一人跳。

跳皮筋的花样五花八门,有踩、勾、挑、绕、转身等等,跳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是一项技术活。小女孩们还会边跳边唱哩!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19、搭马架

有个游戏叫做搭马架子,这是男孩子们玩得最嗨的游戏,一个人从后面抱住一个人被抱的人把两只脚搭在另一个人的两个肩膀上由他抱紧了,再挺直了腰,三个人就成为一辆战车。还有一种就是两个人拉着手一个人坐在这两只手上,也是一辆战车,冲击对方。两个战车相互冲击多半是一双脚和另一双脚相撞。这种游戏玩起来很凶,常常会被撞翻。

20、跳绳

跳绳,有集体、双人跳、个人跳。群众基础好参与人多,极受欢迎,集体跳,有团队精神。个人跳绳有花有式,很有艺术体操范儿,双人跳绳也很有意思,两人要有协同性。

21、跳房子

那时只要有空地的地方,常常都有小孩子在玩“跳房子”的游戏。先用粉笔在地上画上若干称为“房子”的方格并编上号码。再把一块瓦片或是用算盘珠串起来的手练放在编号为“1”的方格里,然后用单脚落地来踢,每格中脚只可落地一次,瓦片或手练既不能压线、出线,又不能打乱编号的先后顺序,否则就算犯规,改由另一人来跳。

22、老鹰抓小鸡

老鹰抓小鸡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游戏。游戏时一人当“老鹰”,另一人当“母鸡”,其余的就是“小鸡”了。“小鸡”们一个接一个地拉着前人衣襟紧紧跟在“母鸡”的背后,“老鹰”要想方设法抓住“母鸡”背后的“小鸡”,“母鸡”则要伸开双手拚命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老鹰”抓住。小孩们在游戏中不仅充满了欢声笑语,而且充分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23、弹珠

“打弹珠”又称“打玻璃珠“,它不仅是咱中国人的游戏,还曾风靡全世界。因打弹珠时必须爬在地上,常常会使手上、身上沾满泥土,因此爱干净的女孩们不屑此举,于是变成了男孩的“专利”。弹珠者将自己手中的玻璃珠弹出射中对方的玻璃珠为羸,输者的玻璃珠便归赢者了。玻璃珠多的人,常常在同伴中炫耀哩!

24、斗鸡

“斗鸡”又称“撞拐或“脚力”,可分成两拨人对抗或者仅二人单挑。游戏时一只脚靠在另一只脚的膝盖上,然后用单脚蹦跳着冲向对方,可用膝盖撞击对方身体任何部位,也可用膝盖上抬或下压对方的腿。比赛时必须单脚着地,某一方双脚着地即输。此游戏十分耗体力,偶尔也会受些小伤,因此只有男孩子爱玩。

25、丢沙包

丢沙包的玩法有很多,其中最流行的一种是:先在晒坪或空地上划好一个大圆圈,将参与者按抽签的方法分成甲乙两组,一组站在圈外,一组站在圈内。毫无疑问,圈内的人已被团团围困。圈外的人一声令下,纷纷将手上的沙包扔向圈内的人。如果击中圈内的人的脚部,被击中的人,便要淘汰出局,必须走出圆圈。直到最后一个人被击中淘汰为止。

26、抓骨头子儿、歘拐

抓骨头子是女孩们的游戏,男孩也常常参与。骨头子儿一般是猪后腿膝关节的一块特殊形状的小骨头,这块骨头子有4个形态完全不同的面分别称为耳朵、假耳朵、肚脐、鼓肚,玩抓骨头子游戏时根据抓起骨头子的面和数量确定得到的分数。

游戏时至少要有4个骨头子,多了,积分更快,羊骨头子也可以,但个儿较小,当时不太好找到。

27、拍纸牌

最经典的男生游戏,在生活水平不高的60、70年代,即使是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也有广大的市场。最经典的玩法是“4留1”,两人玩,各出2张牌,正面朝上分两落叠放,轮流拍,谁最后一下令牌面变成3张朝下1张朝上的局面谁就赢,对手的2张牌归他所有。

28、摔泥碗

泥碗用泥土做成,取粘土若干,经加水揉和后再制作成碗状。泥碗直径约十厘米,底部要尽量薄,边沿则要尽量平整。泥碗做好后选好角度用力向地上摔去,接触地面后碗内的空气因急促被压缩并膨胀,会将其碗底炸开个洞,同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响声越大说明这泥碗做得越好,大家在响声中获得了泥作的滿足和快乐。

29、跳山羊

“跳山羊”或“跳马”。一人弯腰躬背站在几米远的地方,其他的人则排着队向他跑去,然后用双手撑在他的背上,利用惯性双腿分开从他的背上跨越过去。随着游戏的进展,弯腰躬背的人其高度也不断地增加,能跳过的人也越来越少。如果跳不过去,不仅被淘汰,也许还会被跌得鼻青脸肿哦,因此这只能是男孩子爱玩的游戏。跳山羊,是一种模拟山羊跳跃的儿童游戏

30、挑线(翻绳)

翻绳是女孩子之间流行的游戏,一条绳子加上灵巧的手指,就可以翻转出许多的花样。让人消磨许多快乐时光,只是要小心,不可以拉错线,翻错弯,否则绳子可是会打结。

31、荡秋千

童年时的歌谣;荡秋千,荡过河,荡过山,一荡荡到白云边。

32、骑马打仗

这游戏又叫“杀马马肩”,源于对古代的武将骑在马背上杀仗的模仿,充满了阳刚和杀气,因此是男孩子的“专利”。下面的人充当“马匹”,另一人骑在他的双肩上便是冲杀的“武将”,但这“武将”手中没有刀枪,只能靠双手拉扯对方,被拉下“马”的一方为败。此游戏虽有跌伤及衣服被扯破的风险,但因能过一把充当“武将”的英雄瘾,所以不少男孩子乐此不疲。

33、画手表

在手腕上画手表,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们画,小伙伴们互相画或自己给自己画。那时,手腕上画上手表也是一种时尚。

34、攒小人书

小人书是小时候最着迷的读物,而且每家都有很多小人书。街头巷尾还有小人书摊,两分钱看好几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人书。就看谁攒的多?多的几箱子,少的也有几十本。

35、打乒乓球

记得有一首儿歌:乒乓球圆又圆,中国出了个容国团,容国团有胃病,中国出了个庄则栋,庄则栋真勇敢,打败了"木村"和"小野".......全民乒乓球热,大概就是那时兴起的吧。那个年代,支起一块门板,两块砖头一根棍架起个"桥",木头板做成"乒乓"拍,乒乓球憋了热水泡,乒乓球裂口胶布粘,乒乓给我快乐童年。

36、踩影子

踩影子,他跑,我追他的影子,他会拼命的躲开跑掉,我一直转圈追,追得我晕。踩上影子,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37、捉迷藏

小时候在院里和伙伴捉迷藏,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藏身的地方,心里默默窃喜:你肯定找不到我的。

38、斗蛐蛐

中国古人特别喜欢见微知著,赏花学做人,养虫学打仗,看个餐具都能知道国家兴亡……惜乎多半是胡扯,元军的铁骑到底是比蛐蛐的牙齿厉害,南宋还是亡了。小时候斗蛐蛐,大人有大人的斗法,小孩有小孩的乐趣。

39、打水漂儿

这个男孩女孩都玩。记得小时候一到放暑假就到乡间的水塘边或者是放学后,几个小伙伴来到公园湖的湖边、市区的小水塘边玩水起打水漂儿来。每人捡起一块碎瓦片,然后向水面扔去,谁的瓦片在水面上漂的时间长且激起的水花个数多就算赢。

40、藏猫猫

这个也是我们小时候爱玩的游戏。男孩女孩一起,用手拍把其中一个人的眼睛蒙上,大家散开,当他摸到一个人时,要从那人的头一直摸到脚,然后猜出这人是谁,猜对了就算你赢了,接着就把被猜出的人的眼睛蒙上继续猜。

41、玩烟标

烟标应该算是个收集物品,不过收集来之后,其用途跟上面的惯炮一样,折成长条状,然后相互砸。

42、抓子儿,又叫"拾子儿"

主要游戏工具是碎石、籽粒、布包、金属弹或塑料弹。将棋子撒在桌上,手里拿一个自已制作的小米包袋,然后上抛,在它落下来之前,迅速抓起桌上的棋子,然后再接住空中落下的那个。然后再抛,再抓第二个,依次类推,直到手里抓住桌上所有的棋子。这个游戏很考验反应力和手力,如果在抓的过程中,移动的棋子没被抓起就算输了。

43、石头剪子布

石头剪子布,又称"猜丁壳"。是一种流传多年的猜拳游戏。规则:石头打剪刀,布包石头,剪刀剪布,在这种游戏中,一锻炼了人的反应能力,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灵活性。简单明了的规则,使得石头剪子布没有任何规则漏洞可钻,单次玩法比拼运气,多回合玩法比拼心理博弈,使得石头剪子布这个古老的游戏同时拥有"意外"与"技术"两种特性,深受孩子喜爱。

44、放风筝

小时候王字风筝都自己做,由其骨架形同王字而得名,北京人所称“屁帘儿”即指它。在各地均可见到这种风筝的影子,两边小辫(简单的)都是报纸做的。这也称为"大众风筝"。

45、纸风车

童年的风车很简单,就是用一张白纸剪成四方形状,然后从四个角开始,按对角线剪开四个开口,然后每片里顺时针或逆时针依次拿一个角,叠起来,用一个小钉子穿过叠角和纸片的中心,然后将钉子固定在一个小木棍或者玉米秸秆顶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小风车就做成了。做好纸风车之后,拿着跑就行。虽然很简单,但却充满了童趣。

46、推手平衡

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相隔一定的距离,用双手推对方。首先失去平衡而挪动脚步者为输。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还是有一定的技巧性,用力过小,容易被对手推到,用力过大,容易扑空而失去平衡。

47、跳远踩脚

一个人从底线跳出去若干步,另一个人也同样跳出去,但是少跳一步,然后尽量踩到前者的脚,前者可以躲避。如果踩到,则后者胜;如果没踩到,前者要按原来的步数跳回来,如果顺利跳回,则胜,否则还是输。

48、斗草(后来也玩拔根儿)

就是找一根韧性比较好的草,和小伙伴把草交叉在一起,各自用力拉扯,看谁的的草不会断,不断的就胜出,这种游戏方言叫做“勾勾草”。当时 “勾勾草”简直是风靡。其实《红楼梦》中关于“斗草”有记载,是在第六十二回。

49、打宝

“打宝”这项游戏流传很广,做法很简单,把一张纸折成正方形即可,当然必须有正面有反面,玩法也很简单,用自己的“宝”把对方的“宝”打翻过来就算赢,打不过来就让对方打,但必须在所落的位置打,胜利者属于把对方打成“倾家荡产”“一贫如洗”的人。

50、放小鞭

童年盼过年,过年可以放小鞭。放鞭时都拆开放,要不一下放完就没的玩了。有时候把鞭炮放到盒子或什么东西下面,一响鞭上面的东西就被炸飞了;有时候也会把几个小鞭的捻儿拧到一起放,一些鞭会同时爆响 增加爆炸能量。成挂的鞭炮放完后还要去拾翻一下,找到那些哑火的,再把他撅断了放呲花……。用于点燃小鞭的"点火器"有鞋带或绳子、香,还有偷爸爸的香烟作为"点火器",很多男士很早就学会了吸烟和过年时偷爸爸的烟放小鞭有很大关系,放小鞭,太多的快乐记忆。

童年,我们没有钱,三五成群嬉戏游玩。一根绳子,几块石头,就可以玩得酣畅淋漓。童年,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谈起儿时各种喜欢的游戏,总有说不完的快乐,无尽的回忆。那时,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童年,恍如昨日,记忆犹新。致我们,永远回不来的快乐童年!

50后童年的回忆:儿时的游戏北京地主 编绘

儿时的游戏-1玩气蛤蟆

小时候,顽童们常在土层里和潮湿的石块下发现一种叫气蛤蟆的小动物,要是有人不小心碰了它一下,它会立时把肚子鼓起来,四肢脚撑着,头低得很低,眼睛熊红熊红的,像害了眼病。那样子乍一看像在跟谁赌气似的。此时,顽童们就会拿一个小木棒,让气蛤蟆肚皮朝天,一边敲一遍唱:

气鼓气鼓

气到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杀猪

气得蛤蟆直哭

……

果然,气蛤蟆的肚皮越鼓越大,片刻工夫,肚皮薄的像透明的塑料纸,澄明瓦亮,真让人担心一戳就要破裂…… 有时会看到蛤蟆身上冒出了白水,有人说这就是有毒的“蚧”,人碰到就会死,顽童们会一哄而散,也会站到远处,用乱石将气蛤蟆击毙,然后得胜凯歌还……

儿时的游戏-2养鱼

如今四五十岁的那几茬“北京孩子”中,不少人至今还保留着养热带鱼的爱好,追溯起来,他们的养鱼史,都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的。

那时,家家养热带鱼,大人若没兴趣,孩子也养。鱼缸是自己铆的,到处找三角铁,找铁皮,找玻璃,找玻璃刀。找不到就偷。不少孩子偷着拆了家里的镜框,用玻璃做鱼缸。实在没有鱼缸,就用玻璃的水果罐头瓶子替代,有不少孩子家里的桌子上,摆着一溜罐头瓶子。但这不成气候,多少给人一些“业余”的感觉。


鱼的品种,与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那么几种。普通的是“孔雀”,这种鱼容易活,直接下鱼,自然也最常见。稍“名贵”一点的是“红箭”和“黑玛俐”,也直接下鱼。“神仙”最少见,为热带鱼里的极品。谁家的鱼缸里有条“神仙”,那是能让满室生辉的事情,恨不得一楼的孩子都来观赏。养鱼最成风的那段日子,两条“神仙”可以换一辆锰钢车,而自行车的地位,当时居家庭三大件之首,锰钢车又是自行车里的奥迪。可见神仙之俏与热带鱼之火爆。那时也没听说有什么鱼市,都是互通有无,孩子间大体本着等值交换的原则换鱼,如三条“红箭”换两条“黑玛俐”之类。像“红绿灯”这样的甩仔的鱼,都较为难伺候,需要“粪”,有的要用蒸馏水养,一般孩子就不费这劲了。

鱼虫也是自己去捞。像护城河、莲花池、青年湖,大凡沼泽水域,每天都有成伙的孩子带着家伙来捞鱼虫。有一阵子地铁工地发大水,长安街沿线成了一条河,也成了捞鱼虫的好去处。也有走街串巷卖干鱼虫的,用纸包包着,大小不一,几分钱一包。

儿时的游戏-3玩水牛儿

这里所说的水牛儿,并非是非南方常见耕田的水牛,系北京地区对一种小型蜗牛的俗称。水牛儿灰白色,扁圆壳体,有两只肉触角,寄生于树上,爬行缓慢,爬过时遗留一条涎迹,可轻易地被顽童们捉来当作玩物。捉到了水牛儿,它的身子立即受惊吓缩回壳内,这时顽童们会唱: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等它适应环境、软软的头慢慢伸出来,恢复爬行。顽童间常常进行比赛,谁手里的水牛儿先露出头者胜。一般两三分钟水牛儿就会露头的。当然,歌谣里的烧羊肉之类,是用来勾引水牛儿的诱饵,无论从习性或脾气上说,水牛儿都根本不会为它们所诱惑,何况还是些空口无凭的许愿呢?顽童们都是把心目中最好吃的东西编进儿歌,无非是为了安慰一下自己的馋虫而已。

不同版本的水牛儿歌词:

水牛儿,水牛儿,

先出那犄角后出头,

你妈你爹,

给你买了烧羊肉。

你不吃,

就让老猫叼走喽!

水牛儿,水牛儿,

先出犄角后出头诶。

你爹你妈,

给你买了烧羊肉。

你不吃,喂狗吃,

狗不吃,喂猫吃。

 儿时的游戏-3

水牛儿水牛儿,

先出犄角后出头儿,

你爹你妈,

给你带来

儿时的游戏-4粘季鸟

顽童们都玩过粘季鸟。季鸟的学名叫做蝉,季鸟的叫法因不同区域的孩童习惯流传而不同。每到夏季顽童们听到了滋滋叫的季鸟,习惯的抬头望树,也成就了一幅好眼神。季鸟中有会叫“知道了,知道了...”在树上叫的好听,当抓住它的时候,就永远的是吱吱的叫了,这也许就是季鸟的语言吧。那种“知道了,知道了...”的叫声,代表着它们要寻找配偶的一种需求,而且会叫的都是公的,那些母的则不会叫……


粘季鸟的道具很简单,粘季鸟的胶有用废旧轮胎里的里带,还有用胶皮手套的,有的将香油掺在里面,用一个铁勺放在火炉上烧烤,熬呀熬呀熬成胶;还要找一根竹子,稍子处要细软,在杆头上抹上熬制的粘胶。

顽童们扛着长长的杆子出发了。循着叫声通常很容易发现季鸟的藏身处,这时候,领头的伙伴就转身竖起手指,示意后面跟着的顽童们别出声。把杆子靠上比较结实的枝干上,然后慢慢的伸向那只黑黑的家伙的后面,当快接近的时候,会屏住呼吸让杆头更稳,以免提前惊动它。当粘粘的粘胶接触到季鸟的翅膀,它就没法逃脱了,“吱—啦,”惊恐的季鸟只来得及惊叫一声,就扑腾着到了顽童们手中。它瞬间发出的叫声,显得很急促,也很吵人,但是顽童们却很愿意听到这样的叫声。


有的时候,季鸟会提前发现,会“吱”的一声飞去,同时撒下一泡尿水,来不及躲避的顽童被淋在仰着的脸上……

儿时的游戏-5逮蛐蛐儿

逮蛐蛐儿曾是老北京顽童们的游戏,那种善蹦跳的小虫曾是顽童们最亲密的伙伴,它给顽童们带来的乐趣丝毫不亚于现在儿童最高档的玩具。

说来逮蛐蛐儿是很累人的活儿。当时京郊到处长满了庄稼。在犄角旮旯,石头缝儿,甚至水渠边到处都是逮蛐蛐儿宝地。每到夜晚,顽童们就在砖头瓦块墙缝间循着唧唧的虫鸣捉起了蛐蛐儿。顽童们带着手电筒和纸做的装蛐蛐儿罩,还要揪一些毛毛草,将这种细茎植物的茎折断,做成一缕细细的的须,将它作为勾引蛐蛐儿的工具。听到蛐蛐儿的叫声,就要蹑手蹑脚,屏住呼吸,用小草棍把它逗出来,并使专用蛐蛐儿罩将其逮到。回家后,再将逮到的蛐蛐儿放在糊了一层黄泥的罐头瓶里,这将是蛐蛐儿们的角斗的战场了…… 

儿时的游戏-6玩蚂蚁

玩蚂蚁是顽童们的日常游戏,顽童们玩蚂蚁其实就是想着法的把蚂蚁给弄死。整死一只蚂蚁真是太容易了,其酷刑有五马分尸、口水淹死、香火烫死、玻璃板挤死等…… 但是,想整死一片片的蚂蚁还是很费心思的。一般有两大类,用水和用火。若用水,为保证每次效果不同,所以水是经过各种配制而成的,有时候是用盐,酱油等佐料融入而成,有时用药片弄碎化在里面,有时就直接拿开水烫,当然有时干脆直接尿上去。若用火,有用捆箱子的那种很硬的塑料带点着了,呼呼地往下滴油,去烫蚂蚁;还有用报纸把蚂蚁给盖上,然后点着了烧的;还有拿白酒倒在蚁群上,先让他们喝个够,然后一点火柴,一瞬间蚂蚁都烤糊了;还有用火药烧的;有耐心的就拿个放大镜,当阳光汇集成一点的时候移向那些蚂蚁,马上它们缩成了一团,冒出了缕缕青烟…… 为了不让蚂蚁们逃跑,有时还要用大蒜瓣、生姜、或者是樟脑丸在地上划圈圈,把它们包围起来,看它们左右乱串,却始终不能突围,这时残酷的灭蚁游戏就开始了…… 

儿时的游戏-7玩“吊死鬼儿”

每年5月份的时候,槐树底下除了零星凋落的树叶外,几乎遍地是蠕动的青绿色“吊死鬼儿”和黑色的砂状粪便。跌落的“吊死鬼儿”让路人避之不及,一些“吊死鬼儿”被踩踏,地面留下潮湿的痕迹。这些近4厘米长的绿色“吊死鬼”不断地从树上吐丝悬垂而下,一棵树上甚至有数十只“吊死鬼”吐出长长的丝吊在半空中,场面真可谓是触目惊心。


“吊死鬼儿”学名尺蠖(chi huo四声),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完全变态。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


“吊死鬼儿”也是顽童们的恶搞玩具,顽童们手里捏着一根丝,丝那头提着一个“吊死鬼儿”的虫子(还在动弹)。顽童们把“吊死鬼儿”在女生或小孩眼前晃来晃去,往往会吓得他们左躲右闪,哇哇大哭......

儿时的游戏-8打水仗

儿时,顽童们玩水也是一大爱好,气门芯上穿个旧圆珠笔芯再套个青霉素瓶盖,长长的灌满水,就可以满处滋人了。这个玩具,很容易制作。取一根用完了油墨的圆珠笔芯,将圆珠笔头拔去,将笔芯的塑料杆剪至四五公分长,插入到一个青霉素瓶的橡皮塞头里,在塑料杆的底部穿上气门芯,气门芯底部打个节,便可大功告成。过去的水龙头规格都是一样的,水龙头的口正好与瓶塞的大小相同,把橡皮塞往水龙头口一顶,水便只能从塑料笔芯里灌到气门芯里,那气门芯渐渐地膨胀起来,明晃晃的很像香肠,等水装得差不多了,就将气门芯拔下,用手指揿牢气门芯头,就可以“出发”了。这种土制水枪很厉害,发射又方便——只要松开手指即可。

还有人把自动铅笔芯前边缠些线,塞进笔管中,就是一个简易的注射器,打水仗的时候,将这个“注射器”吸满水,即可瞄准“敌人”射击。谁要是能弄到一个医用注射器,那可真叫一个牛 B了……


顽童们打水仗,总是在夏天,打得浑身湿透,风一吹就干了,也不见有人因此受凉得病的,总觉得比现在的小孩子开心多了……

儿时的游戏-9吸铁石

儿时,顽童们能拥有一块吸铁石,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粒,也要兴奋得如获至宝。


极品级吸铁石,当是马蹄型的。当顽童们头碰着头,挤挤闹闹地围在一起,看铁钉儿在吸铁石的阴阳两极间作着奇妙的摆动时,大家激动得心跳都加速了。


精品级吸铁石是圆柱型的,来自有线广播喇叭的后屁股。这类吸铁石很容易搞到。 


除此以外,只能称得上是次品级吸铁石了,都是不知在哪儿拣拾来的拇指大小的碎块。有的时候,一家四五个小孩子争一块圆柱型吸铁石,无奈的父母亲,只好将吸铁石砸成几半分给大家。


还有一种准吸铁石,属于自制型。原料是普通的铁针铁块,待火车经过后,在滚热的铁轨上快速磨擦多时后,就产生了吸铁的作用。不过这种准吸铁石,吸力不强,而且持续时间也不久,唯一值得炫耀的,是可以用大铁块制成巨型吸铁石,其吸力在短暂的时间内,可以胜过极品和精品以及次品的真吸铁石。

吸铁石玩法多种多样,拿着它可以到沙子里去吸铁沫子,然后再把铁沫子放在布上,用吸铁石在背面划来划去,变幻成各种奇妙的造型。特别是当吸铁石慢慢划动时,那细细的铁沫全都直立起来,仿佛千军万马,仿佛千山万壑,仿佛风吹瀚海。还可以把一枚小小铁针藏在沙堆里,然后大家各自拿着自己的吸铁石插在沙子里,吸来吸去,比谁先吸到小铁钉。要不然,就拿着各自的吸铁石,在马路边的草丛里,吸来吸去,看谁吸的东西多。上学时,就把它放在铅笔盒里,吸附着小刀钢笔尖回形针,有时还故意大头针之类的小东西乱扔掉,再用吸铁石把它找出来。还有独自用一个吸铁石“逗弄”另一个吸铁石的……

儿时的游戏-10放鞭炮

对于顽童们来说,过节的最大乐趣就是放鞭炮了。鞭炮一般都买一百响一挂的,买两到三挂,然后拆开,一个一个放,有时候可以架在树上,有时候可以放在老鼠洞口,还有的顽童用一根线绑在了猫或狗的尾巴上,一定会炸得猫飞狗跳……


顽童们放二踢脚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有拿在手里放的,将二踢脚点着后,让它顺着冲劲自己上天,但是要拿得松点,否则攥紧了在手里爆炸会把手炸烂的。还有的将二踢脚架在某个地方,然后对准一个目标,比如对准邻居家的一头老母猪之类的,然后点燃,砰的一声,就出去了,紧接着就会听到乓的一声,然后是老母猪的一声惨叫,落荒而逃……


更有冒险者将尿盆扣在点着的二踢脚上,只听咚的一声,二踢脚动力将尿盆冲上了天,顽童们抱着脑袋躲在旁边看,尿盆旋了几下砰然落地,尿盆没底了……

儿时的游戏-11放毒气弹

在顽童们玩的游戏里,不少是恶作剧式的,损人而不利己。毒气弹即其中之一。


毒气弹的制作也不复杂,把打坏了的乒乓球或用坏了的塑料垫板用剪子剪成碎末,装在纸筒里,口封死,就算告成,至多再放入点辣椒面。接下来是用火柴把纸筒点着,再一脚踩灭,纸筒里的化学成分经过燃烧便生成一种有害气体。接下来,就是找地方让这种毒气有的放矢。


当年有些宿舍楼的阳台还是敞开式的,家里有人的时候,门也一般不锁甚至虚掩。这就成了顽童们释放毒气的最佳场所。一般都选择晚饭的当口,顽童们先绕着楼侦察一番,踩好点,开始操作,程序完成后,轻轻拉开阳台的门,将毒气弹往里一扔,关门撒腿就跑。有的顽童还把毒气弹做成圆锥型,然后对着别人家的大门钥匙眼往里放毒。这也是因地制宜,楼况不一,放毒的方式各异,各庄都有自己的高招……


再接下来,就是听动静了。受害者的反应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理是,动静越大越好,没动静,费了半天劲也等于瞎耽误工夫。

儿时的游戏-12微型气压枪

儿时虽然不懂科学发展观,但是顽童们还是懂得废物利用的。例如,利用废弃的圆珠笔芯就可以做成一个微型气压枪。首先拔掉笔头,利用去掉油的空笔芯,再配上一根和笔管粗细差不多的铁丝(也有用自行车辐条的),一杆气压枪就做好了。只是子弹有些奇特,但也是需用时现做,将一草稿本随身携带,发现目标,顺手撕下草稿纸,放进嘴里嚼咬几下把口水打湿,一个子弹便合格出厂了。其实就是一个半干湿的纸团,叫它为“纸弹”就更为合适一些。将“纸弹”用铁丝(当然用作撞针的铁丝长短以将纸弹恰好推到枪口为止)推入枪膛,这样就做好了射击准备的一半。再生产一颗推入弹,灌入后枪膛的入口,撞针顶上推入弹,射击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同时也就是气枪的生产流程完工了。瞄准射击目标,用铁丝推下去,枪口的那颗“纸”弹便会在强压下“嘭”的一声应声飞出。别小看了这小小的气压枪,打在脸上可疼了。


还有的顽童用桔子皮做子弹,先用圆珠笔芯一头在桔子皮上扎一个孔,这头就被桔皮堵上了,另一头也如法炮制。射击方式如上所述,顽童们将其称之为——桔子皮炮 

儿时的游戏-13滚铁环

儿时,滚铁环是顽童们炫技的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


铁环通常是用一根粗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然后用一个半圆的钩作“车把”,讲究者还会在铁环上套上数个小环,铁环滚起来时,小环会在铁环上滚动,发出悦耳的声音。搞不到真正的铁环时,也有用滚木桶上的铁圈或竹圈代替的。


滚铁环的玩法就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滚铁环的技术一学就会,又熟能生巧。初学时,先将铁环向前转,然后拿“车把”赶快去推着向前走,不倒就行。技术好的人,单手拿铁钩将铁环往前一送,铁环就乖乖转动起来。滚在路上也能“停车”,即铁环斜靠在“车把”上,要滚时弯钩轻轻起动就行。


技术高超的顽童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沟上坡。玩累了,用弯钩钩住铁环,往肩上一扛,那姿势极为潇洒,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


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顽童们,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琅哗琅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儿时的游戏-14露天电影

儿时,顽童们最愉快的事情便是看露天电影了。北京有着形形色色的机关大院,这些大院那时候的共同点之一就是都有一个大操场,操场上都立着两根大杆子,这就是挂银幕的!


当黑白屏幕挂起来的时候,顽童们就会拼命往操场上跑,他们要去抢占有利地盘。这占地盘也有讲究,离银幕太近就要仰头观看,又累又眼晕,离银幕太远则看不清,而且老有个儿高的挡着。占地盘时先要画出一块尽量大的边界,并认真地在“领地”上注明“有人”二字,还要摆上两块砖头。有时顽童们也为争“地盘”矛盾冲突或唇齿相击的时候。抢不到好地盘,只得到银幕背后了,银幕反面的地盘好占,但是人影都是反着的,看着挺别扭的。


在部队大院里,放映前还会看到大兵们的入场式,他们排好队齐步走一二一,只不过手里拿着马扎不是枪。进了场后立正,唰地一声把马扎放下,再唰地一声全坐下。然后就是赛歌。这赛歌也不比谁的歌唱的好,比的是谁的嗓门儿又大整齐划一,再有就是比谁的兵会的歌儿多。


电影正式开影之前,放映员都要调光试音,一束白光打到银幕,坐在前面的顽童就会得意洋洋地抛帽子、打手势、用双手叠成兔子、小狗的模样在镜头前晃,坐后排的顽童们就会用手中的弹弓和弹弓枪“枪打出头鸟”,双方混战一团,直到电影开始…… 

电影开演时一般都是先放新影厂的新闻简报,然后才放正片。当时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放映露天电影的日子是顽童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不用做作业;不用背课;更不用听父母的训导。那种兴奋的心情是现在那些坐在有豪华座椅的影院里,享受着空调,吃着麦当劳的孩子所不能体味的。

国家相册:儿时的游戏新华社

来源:老北京城”、50后的博客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